我读历史之碎碎念:516 末代霸主(2/2)
越国先后灭吴,又兼并诸小国,肯定留用了不少外国官员来协助管理国家,毕竟越国底子很薄,本土面积狭窄,多山多丘陵,人口少,难以消化军事扩张带来的土地激增,在任用官员的事上只能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并用,这也间接造成了多方的政治势力。
越王翼后,在争夺君位的继承人上,动荡很严重,真正算得上父子相仇,兄弟相杀,国家实力也在政治斗争中不断被削弱,这个时候曾经属于楚国被吴国占领的部分土地被楚国收回,几个诸侯小国又重新独立,越国严重衰落。
王无彊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
这样一直乱到无彊执政时,越国基本上已经不能够控制所侵占的土地,甚至在诸侯心目中越国就属于昙花一现,勾践之后,越国大致上对于中原大国的影响力损失殆尽。无彊执政,感慨祖先伟烈事业,意欲复兴霸业,重振国际威望,向北邻齐国西邻楚国用兵。
当时齐国有威王,楚国也有一个威王,都是国际上的中兴之主,天下之强非齐即楚。越王无彊要有所作为,要么向齐要么向楚,以此时越国的国力莫说对付齐楚,就算拿出一个齐或楚就够越王应付的。
这一场荣誉之战真是很有意思,越王无彊兵向齐国,反而受到齐国的挑拨去进攻楚国,结果被如日中天的楚威王打了个稀里哗啦,直接亡国。
越王无彊伐齐。齐王使人说之以伐齐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楚人大败之,乘胜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越以此散,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朝服于楚。
看上去似乎是越中了齐国的圈套,其实就算齐国正面与越国硬来,越国也不足以打败老牌霸主齐国,更别说楚威王领导下的楚国了。越国之所以攻齐大概是看到齐国被楚威王揍的不轻,想趁火打劫捞一把,而齐国方面因为与三晋楚的纷争,急于休息故而游说越国攻楚。
王齐威王使人说越王曰:“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此时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故原大王之转攻楚也。
齐国以谦卑的态度表示,伐齐不足以称王称霸,要想影响国际诸侯,要找更强硬的去玩,打败楚国,越国自然威服天下。越弱伐楚,三晋与齐都有可能联盟,至少也会保持中立。越王无彊琢磨着有道理,于是转而攻楚。不自量力,大败亡国,越国从此沦为楚国的附庸,整个战国时期消声匿迹,曾经大名鼎鼎的勾践王朝终究是流星一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