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日记:第124章 背影(完)(2/2)
我在帮儿子填写申请时,妈妈去超市给为他买小瓶装洗发露,因下午我看她准备的那瓶太大携带不方便,不过几天用不掉那么多。
11点多,娘俩都不睡觉还在碎碎念念,备这备那。是啊,这将是儿子有生以来第一次独自长时间离开我们。我给儿子提两个问题:什么时候支蚊帐?有没有考虑过30日结束时怎么将物品再打包带回来?
儿子说:“都没考虑过,但请你相信,我能解决。”
我说:“好,相信你,但蚊帐尽量白天支,弄不好就请教生活老师,不要等到睡前才支。此外,应该备瓶风油精。至于,物品打包带回问题,只是想提醒你解包时不要随便一抖就完事了,要留心各种东西是如何放置的,这样你就可以原样打包带回来了。其实,要不是你我都时间紧以及你烦我老是提醒你,打包、解包和支蚊帐都应该在家里练习一番。”
今天早晨,看到客厅放着一个书包、两个大包裹、一个皮箱,我想到儿子说程轶凡曾告诉他有志愿学长帮忙引导和拿包裹,担心万一弄乱了怎么办。于是,找来口取纸,摘下近视眼镜,俯身写下许多张包括姓名、班级、宿舍楼号、班级楼号等信息的口取纸标签,然后又仔细贴在皮箱等包裹不易被碰掉的地方。
我在贴标签时,老婆已做好早餐,在喊儿子起床:“快7点了,赶紧起床,已看到许多新生在排队了。”
我来不及吃早饭,老婆也只能简单吃几口。7:06,出门前,我快速给儿子示范一个人如何带四大件行李,也许很可能没有志愿者帮忙,进校园就只能一个人拿了。
7:15,老婆送到上学路上最后一个十字路口与我和儿子匆匆道别,便匆忙赶去约定地点搭同事便车,她上班要来不及了。从此,她上下班将由住在塔希提村时的一路之隔变成“陪读之家”的相距二十几公里,要辛苦奔波了。
我陪儿子走完入学前最后一段路,身前身后大多是在家长护送下的新生,也有许多独自背着书包行色匆匆的高三学生。这是我搬来“陪读之家”后,在路上遇到行人最多的一次,堪称人潮汹涌。
校门口排着三条入校的新生队伍,疫情防控期间需要测体温戴口罩,队伍当然行动缓慢。我止步于“家长止步”牌前,儿子独自拿着行李排队,我才得以拿出手机拍照,但为时已晚只能照到儿子的背影了。
不一会,儿子便融入莘莘学子中,时隐时现,最终跨入校园。我也像大多数家长一样,站在伸缩大门外望着校园里头也不回向前奔去的孩子,纵使自己孩子的背影早就消失于视野中,仍久久不肯离去。背影与孩子前行反向,孩子消失于视野,背影却沿着关切的目光走进心里。
我不禁想起作家龙应台《目送》一文中出现两次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晚上,9点多,家长群里传出几张照片,一群家长沐浴在昏黄路灯光里站在学校宿舍区伸缩大门外张望校园里跑忙忙的孩子们。
我还没接到儿子的电话,只能从班主任一句“孩子们都很好!”来推测他确实在房南一中接受入学教育。
朋友圈里有人承认开始想儿子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