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历龙兴十年、唐帝李逸年老病重,将一应朝政尽数交付太子,嘱其多与丞相相谋,官员一应任用赏罚万不可率性而为,应多遵丞相与吏部考核为鉴。时庞统、荀攸、颜良、赵云、周泰、陈武、满宠、毛玠、孟达及皇后甄宓、蔡琰、祝融等皆故。
乃加司马懿为兵部尚书、徐盛为水军大都督,王睿调任扬州都督;立小乔为中宫大皇后。贵人董白为妃、孙仁为皇贵妃。
龙兴十年秋,徐盛挥军合邓艾破南皮,取渤海;魏车骑将军李通阵亡于高唐、大将牛金亡于白马;大都督夏侯尚病故;曹芳以夏侯玄继之。
龙兴十年冬,唐大将庞德、张颌先后故,郭淮孙礼引军击界桥;文鸯连斩魏将路招、张普、常雕等三十余员,取涿郡、清河。司马懿亲统大军取黎阳,围魏帝曹芳于邺城。杜预,羊牯回师救之;唐将陆抗阻羊牯于黎阳;秦朗、张虎等阻杜预于界桥,郭淮等围邺城四十余日,城中粮草殆尽,军士拔草为食;华歆蒋济皆亡,程武等擒曹芳并后宫妃嫔开城献降。帝迁曹芳为定陶侯,遣使招杜预、羊牯等降。魏国遂灭。
时唐帝重病,不能理事,将政务尽付太子处置。今魏已亡,天下重归一统,乃进告皇帝,帝大喜,遂亲登朝堂,聚文武群臣,叫取各处功勋簿来看,论功行赏。
李逸精神大振,遂招群臣宴饮,众文武皆欢喜振奋,独丞相诸葛亮、吏部尚书陈群、礼部尚书邓芝数人兴致略欠。李逸岂能不察?然,故做不知,待宴罢,次日,便诏丞相入宫,问询朝政。孔明微微一顿,仍言道:“一应朝政皆依陛下素日旧制出之前,并无不妥”。李逸佯怒道:“朕视孔明为心腹手足,顾将太子及国政尽赴孔明,朕有失否?何故竟使孔明畏而不言?”
诸葛亮大惊,急跪地请罪道:“非陛下之过,乃臣之失也!自陛下龙体欠安,太子治国已历三载。虽无过失,亦无违制之举,然,太子数年经营,如今太子宠信司马仲达、李严、钟会、张泉等,借机安插羽翼,如今上至六部郎中、下至各州府县,太子心腹遍布,已成一党。太子乃国之储君,拔举心腹之臣为它日做备未尝不可,然,太子听信司马仲达,将河北、青、幽、并、冀乃至豫、兖大半军权尽赴司马氏调度;又以益、交、扬、徐四州军政多付李正方处置。而今民间已有“北马饮河、南李治江”一说;且朝中老臣多为太子以年迈致仕为名,或明升暗降、或遣送出京、再或直接罢官归里。科举取用,皆是太子独断,贤者失进途而亲者居高位之举已屡见不鲜。朝堂之上只知颂太子之德,不闻天下疾苦之声,长此以往,臣恐国失大德、吏生怠意,党争之风日盛,而致使官吏投机、民起不满之心,恐为日后留下隐患”。
“何不早言?”李逸怒道。
“太子乃国之储君,行事虽有欠妥,却早使心腹充之要处,每每问政,皆有臣僚附议,臣等虽屡有疑问,却无奈太子势力已成,羽翼已丰,又有司马懿在后相教,太子每有对策却又有制可依、有法可循,故,臣等无抵制之法。”
“哼!司马仲达鹰视狼顾,素有效先周文王之心,其才不输孔明分毫,又有李正方等为其驱使,汝仅凭数人之力岂能去抗衡?既如此,朕便趁有生之日,将这些隐患一一剪除,万不可使战端再起,荼毒苍生”。
孔明伏首称是,与李逸商议、定下计策,方请辞而去。方出宫门,便遭太子遣心腹少监相请过府。问之皇帝所问之事。诸葛亮托言陛下以朝臣功勋相询问,言自子龙将军、荀公达等故后,朝中可托之重臣已稀,欲拔各州郡贤臣入都,当殿考教,以为日后太子亲政之辅佐顾命之良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