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第一百六十三章 第三批刘姓诸侯王(2/2)
他还有战功,因功封侯,又是刘邦亲近之人。
就这样,赵尧成为了大汉王朝第三位御史大夫,也是最年轻的御史大夫。
这里,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赵尧年轻,却显露才干,被一个人看后,认为能干大事,位居高位。
这个人是赵国人,叫方与公。
这个人具体叫什么,史料没有记载。
按照楚制,对有威望的人,称为公。
方与是邑,归泗水郡管辖。这座城,与刘邦恩怨不断。
他在方与有威望,称呼他为方与公。
方与公有个特长:见小知微。
方与公很善于识别人才,他对赵尧有很深的了解。甚至,他断定赵尧能够取代周昌。
方与公和周昌关系不错,直言:赵尧年纪虽轻,但他却是一个奇才。
虽然,现在的赵尧年资不足,官位低下,没有军功。只是一个掌管符玺的普通御史,但,方与公认为赵尧未来的前程一片光明。
因此,方与公叮嘱周昌:要善待赵尧。
还给出一个理由:赵尧将来要代替他的职位。
周昌听后,不认可方与公说,说了这样一句话:赵尧年纪轻,只不过是一个刀笔小吏罢了。哪里会到这种地步!
从这句话当中可以看出两点:
1.周昌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2.周昌看不起年轻人赵尧。
此时,周昌正得势,深受刘邦重用,朝臣爱戴。
赵尧要年资,没有。
要功勋,不够。
论经验,不足。
只要周昌还在,就不可能被赵尧取代。
的确,周昌有说这句话的资本。
谁曾知,方与公一语成谶。
赵尧取代了周昌,成为了大汉王朝第三位御史大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见微知著。
刘邦自感大限将至,开始安排儿子们的后事。就这样,第三批诸侯王离开长安前往封地。
第三子刘如意(公元前205年出生),受封赵王,定都邯郸,管辖邯郸、代、常山。
第四子刘恒(公元前202年出生),受封代王,定都晋阳,管辖太原、定襄、雁门、云中郡。
第五子刘恢(出生没记载),受封梁王,定都定陶,管辖东郡、砀郡。
第六子刘友(出生没记载),受封淮阳王,定都陈,管辖陈、沛、颖川三郡。
第七子刘长(出生于公元前198年),受封淮南王,定都寿春,管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
第八子刘建(出生没有记载),受封燕王,定都蓟,管辖上谷郡、右北平郡、渔阳郡、辽西郡、辽东郡五郡。
再加上长子刘肥(出生未记载),受封齐王,定都临淄,管辖胶东郡、胶西郡、临淄郡、济北郡、博阳郡、城阳郡五个郡。
刘邦弟弟刘交,受封楚王,定都彭城,管辖薛郡、东海郡、彭城郡三个郡。
侄儿刘濞,受封吴王,定都广陵,辖东阳郡、吴郡、鄣郡。
刘姓诸侯王,占领大汉疆域。
从此,天下安定,长治久安。
这是刘邦的想法。
进而,开创了汉初刘姓诸侯王的局面。
也许,在刘邦看来,异姓诸侯王不可靠。那就大量封同姓诸侯王,来替他固守大汉江山。尤其是他八个儿子,将会继承他的千秋基业。
朕的江山,后继有人了。
这是,刘邦最真切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