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八一中文网

新八一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一百五十八章 萧何的人生悲剧

底色 字色 字号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第一百五十八章 萧何的人生悲剧(2/2)


    萧何听后,发出反问:为什么。

    门客反问: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

    萧何点头,表示不能再加。他成为大汉丞相,混出头了。除非,他想当皇帝。

    接着,门客说了皇帝问萧何在做什么的原因:震慑关中。

    门客说了两个事实:

    1.在关中盘踞十几年,势力根深蒂固。

    2.百姓依附,深得民心。

    对于萧何而言,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关中。

    但,对于刘邦而言,是在施恩百姓,积蓄力量。

    萧何一点就通,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这位门客发现问题,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他告诉萧何,要想避祸,让刘邦安心,只要一个办法:通过自污,来败坏自己的名声。

    还告诉萧何怎样自污,比如为子孙广置田地(王翦为了让秦始皇安心,也这样做)、做个贪官污吏、低价收地、赊账等方式。

    百姓越讨厌萧何,他就越安全。

    萧何听进去了,用自污的方式,败坏自己的名声。

    刘邦回到长安,萧何就被百姓拦路告状。

    刘邦得到这个结果,第一反应很高兴。

    见到萧何,他有这样一个言行:笑。

    进而,可以看出萧何的这种方式,令刘邦相当满意。

    刘邦笑着问:

    百姓都在说你的罪状。

    你身为相国,就是这样利民。

    说完,刘邦就把百姓状告他的书信,交给他看。

    萧何没辩驳,认罪。

    刘邦又说了一句:你自己做的事,自己善后。

    萧何听到这些话,得出一个错误的信息:刘邦没有猜忌他。

    萧何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反应,他做了一件事:为百姓请愿。

    他说: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萧何这个举措,利国利民。但,在刘邦哪里却是施恩百姓。

    对刘邦而言,萧何贪得越多,名声越差,就不会有野心,谋夺帝位。萧何低价买地、赊账、欺压百姓,他不深究。

    但,萧何要求开放上林苑之举,刺中了刘邦的心病。

    刘邦要解除心病,就要除掉萧何。

    刘邦很生气,找了一个借口:萧何接受商人的贿赂,打了上林苑的主意。

    随后,让廷尉用镣铐拘禁萧何下狱。

    这下,萧何彻底清醒了。

    眼前的人,不是沛县的泗水亭长,而是大汉皇帝。

    刘邦不在是他眼中的那个人,他变了,变得可怕。

    东陵侯、门客分析很正确,功高震主,是他太天真了。

    可惜,他醒悟太晚。

    按道理说,萧何一生也到头了。

    据史料记载,刘邦相当生气,没有人敢站出来替萧何说话。

    过了几日,一个人站出来替萧何说话。

    这个人只留下了一个王氏,还有一个职业:卫尉。

    卫尉,是个官职,始于秦,为九卿之一。

    刘邦建立大汉后,延续了秦的官职。

    卫尉的职责:掌率卫士守卫宫禁,负责皇宫安全。

    在西汉时,卫尉统率的军队,又被称为南军。

    卫尉身居要职,见得到大汉皇帝。

    他看见贤相萧何下狱,站出来说话。

    说话,是门极高的艺术。

    面对上位者,表达不对,不但不能替对方求情,还会殃及自身。

    王卫尉是懂说话艺术的人,先问了一句:萧相国何大罪,惹得陛下如此生气。

    刘邦先说了一个人名:前秦丞相李斯。

    李斯助秦始皇治理天下,有功劳归秦始皇,出差错自己承担。

    萧何受商人贿赂,谋占上林苑,既收了钱,还施恩百姓。

    所以,我把他铐起来下狱交给廷尉审判。

    王卫尉从这句话得出一个信息:刘邦生气,不是因为萧何受贿,也不是请求开放上林苑,而是萧何在关中名气太大,百姓依附。

    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王卫尉抓住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先表达一个观点:萧何为百姓做事,这是他的职责。

    接着,他又提出一个反问句:陛下怎么怀疑相国收受商人钱财?

    随后,他为了应正这句话,列举了萧何的功劳:

    1.陛下亡楚,萧何做的那些事。

    2.陈豨、英布叛乱,萧何在关中做了什么。

    如果萧何有野心,凭借他在关中的威望,是足以裂土封王。函谷关以西的地盘就不归陛下所有。

    接着,王卫尉又来一个反问句:相国不趁着诸侯叛乱为己谋利,现在却贪商人的钱财?

    然后,王卫尉又对刘邦说李斯的话进行分析,他是这样说的:秦始皇正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而失去天下,李斯分担过错,不值得效法。

    最后表明一个观点:陛下为什么要怀疑萧丞相会贪商贾之金。

    王卫尉说得很具体,分析很到位。但,刘邦听不进去。他只是想找一个借口,打压萧何,仅此而已。

    刘邦听了不高兴,但,也做了一个举动:当天,释放了萧何。

    萧何在牢狱这几天,彻底清醒。所以,他入宫见刘邦,表现出异常恭顺,还做出一个举动:赤脚步行谢罪。

    刘邦见萧何老了,又是这副模样,心中不忍,说了第一句话:相国休矣。

    跟着,又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最后,刘邦说了一句为什么要让萧何下狱:是想让百姓知道他的过错。

    萧何被刘邦猜忌,因为人品好,有人点播,懂得自污,入狱时,还有人站出来替他说话。因此,萧何没有落得飞鸟尽,良弓藏,凄惨的下场。

    对于,刘邦没有杀萧何,有三种观点。

    1.王卫尉的说辞,让刘邦懂得一个道理:他定的罪,难以服众。

    王卫尉的话,也代表了长安大多数人的意见。

    若真杀了萧何,会让功臣人人自危,百姓怜悯。他还会背上诛杀功臣的千古骂名。

    杀韩信、诛彭越,有理由。但,萧何矜矜业业为他打天下,没有过错。又在关中十几年,深得百姓和官吏爱戴,不能杀。

    若真杀,就会激起民愤,汉家天下难以持久。

    秦二世乱杀,才导致大秦离心离德,最终亡国。

    刘邦爱总结历史经验,不会让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2.萧何自污。

    萧何通过这种方式,向刘邦传达一个信号:我没有更大的政治野心。

    3.刘邦不忍。

    萧何和刘邦认识早,有很多共同的回忆。尤其是刘邦未发达时,两人就建立了深刻的友情。

    再加上,共同打江山的经历。

    可以说,他们共患难。

    刘邦让萧何下狱,是为了敲打他,告诉他,天下是谁的。

    刘邦达到了敲打萧何的目的,顺势就释放了他。

    可惜,他们友好的那些岁月,再也回不去了。

    从此,他们只是君臣。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