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汉,先后攻破荆国、楚国,士气旺盛。
大汉朝廷无将能够抵挡,刘邦患病,不得不亲征,守护汉家天下。
刘邦带兵东征,群臣留守,都前来送军霸上。
就连身患重病的张良,也亲自相送,行到曲邮。
张良临别刘邦说了三句话:
1.自己身患重兵,不能随行。
2.建议刘邦不要与英布硬拼:楚国人马迅猛敏捷,希望皇上不要跟楚国人斗个高低。
3.送吕后、太子刘盈、吕氏家族一个人情:让太子做将军,监守关中的军队。
张良这个人情,太大了。刘邦想更立太子,却让太子做将军监国。
这向外界传达了两个消息:
1.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地位不可动摇。(维护了太子刘盈的正统地位。)
2.刘邦在外征战,太子刘盈监国。一旦,刘邦对外战事发生意外,刘盈就能合法继位。(法律上加强了太子刘盈的地位。)
刘邦反秦灭楚,张良总会在关键时刻,献出获胜的计策。
刘邦称帝后,张良被评选为汉初三杰。
为了感谢张良对大汉王朝做出的奉献,刘邦也不吝啬,封他为万户侯,封地在齐国随便挑。
张良有一种宝贵精神:功成身退。
用现在话说: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张良选择和刘邦初次的地方留,当了一个留侯。
张良有大功,不据功要赏,其风骨深得刘邦喜爱。
英布反汉,叛军势力强大。张良带病相送,献出作战策略:楚人剽疾,无与争锋。
刘邦得到这个策略,很高兴。
平定英布,刘邦也没有足够的信心。
刘邦亲征,能够凝聚将领上下一心。
太子刘盈监国,能够稳定军心,守护长安。
刘邦在外,刘盈在内,父子齐心,定能渡过这场危机。
面对张良的提议,刘邦答应了,还说了这样一番话: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
你患病,不能随我出征,我能够理解。但,你要辅佐太子,治理长安。
言下之意,我将儿子托付给你,你不能让我失望啊!
刘邦厚赏张良,任命他为少傅。少傅是一个官职,这个官职是虚官,有名无实,是皇帝表彰有功之臣。他的职责,是辅导太子的宫官。
把儿子刘盈交给张良,刘邦才彻底放心。
刘邦又让制定汉初礼仪的叔孙通为太傅,教导太子刘盈的学业。
长安有太子刘盈坐镇,又有吕后、萧何、张良等人辅佐。后方无忧,刘邦放心了,可以全力平叛。
按照薛公给出的三条进攻路线,刘邦召集群臣制定策略。
果不其然,英布选择的路线如薛公预料那样,先攻荆,再攻楚。
英布斩杀荆王刘贾,再败楚王刘交,他的下一步作战计划,就是往西。
英布的运气用完了,他遇到了第三个对手,大汉皇帝刘邦。
就这样,英布和刘邦再次相遇。
亡楚时,他们是盟友。
汉立时,他们是君臣。
现在,他们成为敌人。
两人,最终走上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道路。
他们相遇的地点:会甀。
会甀在蕲县以西,这里曾是秦将王翦大败楚将的地方,也是陈胜大泽乡起义的开始。
这一次,成为刘邦和英布之间的对决。
世事难料啊!
上一次见面,刘邦和英布还是君臣。再次见面,就成为敌人。
英布的军队,如张良预料那样,不仅是精锐,还十分善战。
面对叛军气焰正盛,刘邦选择了最擅长的战术:固守不出。
刘邦看着见英布排兵列阵,让他想起了一个人:项羽。
英布和项羽并肩作战,列阵也相同。
刘邦回忆起伤心事,更加厌恶英布。同时,刘邦也得出一个结论:英布很强大,需要小心应对。
英布看见刘邦,也傻眼了。
他认为刘邦病重,不会亲征。
能当他对手的韩信、彭越已经死了。天下间,再也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可,英布低估了刘邦,大汉皇帝终究还是来了。
英布忘了,对于平叛,刘邦总是亲力亲为。哪里有反叛,哪里就有刘邦的身影。
阵前,刘邦和英布见面了。
刘邦兴师问罪:我待你不薄,让你南面裂土封王,你何苦要造反?
英布不擅长文斗,怼了一句:我想当皇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