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萧何表明自己前来的目的:我来,就是邀请你入宫。
最后,萧何摆明态度:即使有病,也要去。
言下之意:刘邦让我来请你,你不去,我不好交差。
韩信不知道是欺诈,更不知道是计。
萧何亲自来迎接他,韩信也不能说不去。
若不是萧何,不仅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也没有韩信征战诸侯的故事。
现在,萧何与韩信留下了最后一个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然,这个故事多了一个女主角:吕后。
韩信进宫,吕后和萧何所谋,成功了第一步。
接着,就是吕后隆重登场。
韩信进宫,察觉到气氛不对。
吕后立马下令,把韩信捆起来。
吕后做事果断,不会学刘邦考虑太多。抓了韩信,就准备在长乐宫的钟室杀了他。
韩信面对生死一线,总会临阵发挥,救自己一命。
第一次,刘邦是汉王,他犯罪差点被斩,说了这样一句话:汉王不想要得天下!为什么要斩杀替他打天下的壮士。
第二次,刘邦是大汉皇帝,在云梦擒拿韩信。韩信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说了这样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定,我固当死。
现在,韩信说了这样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岂非天哉!
吕后没有饶韩信,不仅把他杀了,还夷信三族。
据记载:韩信死得很惨,吕后让宫中侍女,把韩信吊在钟楼,上不见天,下不着地,不用铁器,只用削尖的竹竿生生捅死了韩信。
在这里就会有个疑惑:吕后为什么不直接杀了韩信?反而,折磨他?
有三种观点:
1.杜撰的三不杀的免死金牌。
据说,刘邦感念韩信为他立下汗马功劳,说了三不杀:不见天,不着地,不用铁器。
2.吕后杀韩信时,是攻其不备,用宫女,才不会让人生疑。
3.吕后对韩信有恨:羞辱。
对于韩信的死,流传下来,有两种观点。
1.宫女拿铁锤,活活将韩信打死。
话说,荥阳之战,陷入僵持。韩信做了一件事:讨封。
刘邦很生气,但,在张良、陈平两位谋臣的提醒下,为了大局,忍了。
刘邦派张良去齐国临淄,封韩信为三齐王。
所谓三齐王,指的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人间君王齐。
鸿沟议和,刘邦违反协议,追杀项羽。为了号召诸侯,共同参加追杀项羽的行动。
刘邦不仅许诺韩信割土称王,平分天下。还向韩信许诺五不杀。
所谓五不杀指的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王不死、没有杀他的刀、没有捆他的绳。
韩信这才率领三十万齐军南下,加入追杀行动。
简单说,刘邦保证不杀韩信。
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又在云梦擒拿韩信贬为淮阴侯,就相当于废了三齐王的诺言。
吕后逮捕韩信,要杀他,就要绕过五不杀的铁令。
吕后和萧何商议把韩信骗进宫是这样做的:没有捆绑的绳、不用杀他的到、不让他见君、不见天、不见地,指挥宫女拿铁锤,椎杀韩信,活活将他打死。
2.用竹剑杀死韩信。
还有个版本是说,刘邦允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与汉土,绝不加兵刃与身。
吕后杀韩信,用大钟罩在韩信头上,让他不见天。
又用白布缠住韩信,让他脚悬空与地面,没有捆他的绳,不能顶天立地。
不让他见君,又用竹剑,将韩信杀死。
这两种观点,那个正确,史料没有记载。
对于,韩信谋反,这件事历来争论不休。历史上,对韩信有没有谋反,也是一个谜底。
说他谋反的人有以下证据:
1.楚国舍人栾说告韩信谋反。
刘邦采纳陈平计策,出游云梦,擒拿韩信。念及功勋不杀,贬为淮阴侯。
2.淮阴侯家臣弟秘告韩信谋反。
吕后与萧何商议,诱杀韩信。
3.韩信与陈豨密谋的那些事泄露。
4.接纳大汉皇帝名单上钟离昩
说他没有谋反的人,有以下证据。
1.武涉、蒯通游说韩信三足鼎立,韩信不为所动。
2.逼杀好友钟离昩,并主动送上人头。
3.韩信有能力,若真的反,是大汉最麻烦的敌人。
4.韩信临终遗言: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5.蒯通旁证: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韩信是否谋反,与他被杀的手段,也成为了千古谜底。但,韩信有谋反的实力,就是大汉最危险的敌人。
韩信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天之骄子。
这个男儿从吃不起饭,到军功显赫,再到裂土封王,令无数男儿追捧。
他拥有多种荣誉,比如汉初三杰、汉初三将、国士无双、兵家四圣。
他是兵家杰出代表人物,后世给他兵仙、神帅的称谓。
他的成就非凡,京索之战登台、暗度袭魏、一战破代、背水灭赵、不战降燕、水攻龙且、四月灭齐、垓下决战、楚歌灭楚。
他也留下了很多典故:背水列阵、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谁也没想到这个帮助汉家天下建立的男儿,先被夺去军权,又被改封楚王,再云梦朝见被擒。谁也没想到,征战诸侯,军功显赫的韩信,竟然死在了吕后手中。
韩信告别了历史舞台,但,他的事迹,他的传说,一直都在。
对大汉最有威胁的韩信走了,下一个淡出历史舞台的诸侯王也被列入除掉的名单中,这个诸侯王就是梁王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