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第一百四十四章 汉初惊天谋刺案:贯高谋刺汉高祖(2/2)
刘邦做好移民这件事后,去了洛阳。
一个人送来一封密保,让他怒了。
这份密保的内容:赵王张敖谋刺没有成功。
这就是震惊汉初惊天的谋刺案:贯高谋刺汉高祖。
话说,刘邦徒留赵国,因为柏人两个字走了,躲过了一场被谋杀的阴谋。这对于现代人而言,绝对想不明白。
但,古人就是这样,会因为字,联想到自己的命运。
就像三国的庞统,被誉为凤雏与卧龙诸葛亮起名。
当他来到落凤坡,就知道命不久矣。他认为是天意,被乱箭射杀。
刘邦也认为柏人不吉利,是被别人破害的意思。
他走了,成功躲过了一劫。
谁也没想到,这件谋刺案时隔一年多,才付出水面。至于是谁,告了贯高,史料没有记载。
但,太史公用两个字:仇家。
因为贯高的仇家高密,汉初惊天动地的谋刺案,才浮出水面。进而留下了一句话:一刺惊天下,一死炳千秋。
来看一下,这场汉初最大的谋刺案:贯高谋刺汉高祖案。
被谋刺者:汉高祖刘邦。
谋划者:贯高。
参与者:赵国十几名高层。
当事人赵王张敖:曾先阻止,后不知情。
起因:刘邦辱骂赵王张敖。
败露:贯高仇家泄密。
刘邦收到告密信,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弄清楚这封信的真实性。毕竟,一动牵全身,这可是惊动天下的大案。
贯高的仇家,是如何得知谋杀大汉皇帝刘邦的消息,不得而知。但,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不透风的墙。毕竟,参与谋刺刘邦的人,有十几位。
政治斗争是相当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贯高仇家,知道这份告密信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不能捕风捉影,内容要详细,就连细节都要描写进去,以及参谋人员也不能漏。
告密成功了,就能扳倒赵王张敖、赵相贯高等人,还能得到大汉皇帝刘邦奖励,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这个告密者运气真好,不仅没有泄露,还把告密信成功送到了刘邦手中。
刘邦看到了告密信,第一反应:大怒。
有句话说得好,千防夜防,家贼难防。
燕王臧涂谋反、楚王韩信谋反、颖川侯利几叛乱、改封韩王信,引发的动荡,刘邦还能想的通。
可,赵王张敖谋刺,这寒了刘邦的心。
这一次,他的对手是女婿赵王张敖。
这封告密信,彻底点燃了刘邦内心的怒火。所以,刘邦下了一个命令:重办、严查。
刘邦采用雷霆手段,抓捕赵王张敖、赵相贯高。
参与谋反的人,坐不住了。谋刺大汉皇帝,这是死罪。为了保住自我名节,这些人争先恐后选择自杀。
这时,贯高站出来,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死了,谁替赵王洗刷冤情。
贯高又说了一句话,打消了这些人自杀的念想:赵王没有参与谋逆,却被抓捕。我们死不足惜,但,先主对我等有恩。我们行事败露,不能连累先主之子。
这些人看着贯高,请他拿主意。
刘邦下了一道诏书,抓捕赵王张敖前往长安受审。
还下了另外一道诏书,恫吓赵国群臣,追随张敖前往长安的人,全部灭族。
贯高和宾客孟舒等十多人做了三件事:
1.剃掉头发,用铁圈锁住脖子(皆自髡钳)。
2.为王家奴。
3.前往长安受审(乃车胶致,与王诣长安)
贯高一到长安,就被下狱受审。
贯高承认自己谋刺刘邦,但,不承认赵王张敖参与其中。(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
太史公记载了贯高遭受牢狱之刑的惨状:
吏治榜笞数千,剌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
这时,吕后站出来说话,替赵王张敖求情:张敖娶了咱们的女儿,是我们的女婿,他不会做出谋逆之事。
刘邦很生气,哪里听得进去,愤怒怼了一句:张敖当了皇帝,还缺一个你的女儿。(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
刘邦怒气冲天,哪里听得进去吕后的劝说。
这时,负责贯高谋刺大汉皇帝案子的廷尉,送来了口供。
口供内容有两点:
1.承认谋刺刘邦。
2.赵王张敖没有参与其中。
刘邦拿着这份供词,见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很有骨气,发出了一声称赞:壮士。
随后,刘邦明白,屈打成招是行不通,又问了一句话:谁知者,以私问之。
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
他叫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