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请记住备用网址www.81new.cc www.81new.vip 绿色无弹窗]
上古发生过一场洪水灾害,持续几十年,尧、舜先后委派共工、鲧和大禹领导治水。战国时人撰写的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上起西周穆王二年(公元前990年),下至东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前后共538年。据传,《国语》是《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撰写的,影响很大。《国语?周语》记述了太子晋劝谏周灵王的一段话,对上古治水有完整地评价,为便于分析,我们不妨转述并翻译如下:“昔共工氏弃此道也,虞于湛乐,*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心,称随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像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锺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鄣九泽,丰殖九薮,汩越九原,宅居九墺,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之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译文:“过去共工背弃了顺其自然的做法,恣意胡为而不能自拔,企图用堤坝防护百川,并堕毁山陵,垫补洼地,使天下大受其害。上天不佑护他,庶民不帮助他,引起祸乱并起,共工因此而灭亡。到了有虞氏帝舜时,崇伯鲧负责治水,他胆大妄为,重新启用共工的治水之法,结果又以失败告终,被帝尧诛之羽山。鲧的儿子伯禹知道前者的做法不妥当,于是改弦易张,取法天地自然之道,遵循万物固有规律,充分考虑民众的利益,又尽量顾及众生的生息。共工的从孙四岳帮助他,顺应地势高低,疏浚江河,清除淤塞,储水于洼地以利万物繁衍,封祭九山以壮江山社稷,开通九条河道,给九个湖泊筑堤围坝、养殖水产,平整了九州平原、令民安居乐业,开通道路使四海通畅。…上天嘉奖禹,让他统治天下,赐姓曰姒,称有夏氏,谓其洪福齐天,可为众生带来殷实和昌盛。”
太子晋这篇议论成了两千余年来人们对上古治水的主流看法。它的广为流传,使大禹流芳千古,却让他的父亲鲧和共工氏蒙受了不白之冤,直到如今还在遭受人们的口诛笔伐。其实,共工和鲧都是对中华民族的治水事业大有贡献之先祖,我们必须为其正名。
先说共工氏。共工氏是个古老的氏族,居住在南部太行山的东麓,其下游就是低洼的华北平原。西汉时的著作《淮南子?本经训》中说,“共工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又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总之,是沿袭了《国语》中太子晋的说法,把共工说成了专门制造水灾的恶魔。这种印象的产生,原因大概有三:其一,华北平原经常遭受上游洪水冲击,居住在那里的氏族苦不堪言。这本来是老天爷的过,却被安在了共工氏的头上。其二,历史上共工氏的一位首领曾与颛顼大帝为敌,打过一场大仗。《淮南子?天文训》是这样描写的:“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造成如此大的动静和危害,反对的又是被汉时儒家树为正统的颛顼大帝,人们当然难以忘记。其三,在与邻邦发生冲突时,不排除共工氏曾经使用过水攻。在后世,水攻是军事家们可供选择的手段之一,我们的蒋委员长还曾经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水淹日军呢!
共工氏对治水是很有研究的。他们的治水之法叫做“壅防百川,堕高堙庳”。此法虽然遭到古今人士喋喋不休地诟病,却成了历代人们防治洪水的法宝。所谓“壅防百川”,在洪水时代肯定不是筑坝拦水,而是在江河两边修建大堤,防止洪水漫延。历史上的防洪自不必说,君不见,到了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对付洪水的常用手段,不仍然还是加固堤坝、“严防死守”吗?
至于“堕高堙庳”,就更有说法了。尧舜时的治水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带。当时的华北平原还没有经过黄河泥沙的充分淤积,不像如今这样平整,而是到处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山丘。洪水一来,这些山丘成了漂浮于汪洋中的小岛。所谓“堕高”,就是把山丘铲平、降低,作为人们的避难之所。所谓“堙庳”,就是在没有山丘的地方把低洼处垫高,修建人工高台栖息地。在淮河蓄洪区,历代堆积的这种高台竟然高达海拔30余米,有名叫做庄台,星罗棋布。直到如今,这些庄台仍然是几十万人的安全居住地。作者老家在鲁西北平原上,过去家家户户建新房之前都要先“垫庄子”,就是用土把房基地堆砌成庄台,以防水淹。因此,村村都有起土形成的大坑,成了孩子们戏水滑冰的场所。应该说,这些防洪措施都是共工氏的发明和创造。
鲧沿袭共工氏的做法,且有创造。《吕氏春秋?君守篇》:“夏鲧作城。”就是说,鲧在平原上大造城邑,不像共工氏那样挖土堆个大平台,而是筑建围墙又高又厚的城郭,这样既能防洪水,又节省人力。在挖沟取土时又有新发现,就是壕沟挖到一定深度时,就会冒出地下水来,解决了干旱季节居民用水问题。夯土围城并不是鲧的首创。典籍上说,黄帝造城廓,实际上老早古人就懂得修土围子防范敌人和野兽了。鲧把土围子改造成城廓,主要是用来防范水患的,也应该是个创造。当然,城郭后来又恢复了原来御敌的功能。
关于上古治水,两千年的屈原在《天问》里问道:“夏禹继承前人之业,成就先考之功;他继续完成治水事业,为什么说他采取的谋略、方法不同?”其实,从共工氏、鲧,(有考证说,“鲧”即“共工”的急读,就是共工)到大禹,治水之法不外乎堙塞、壅防和疏漏。传到后来,却说共工和鲧主要采取堙塞、壅防之法,所以失败了;而大禹则主要采取疏漏之法,最后取得了成功。共工和鲧是当时公认的、被众人推举出来的治水专家,不可能不懂得用疏导的方法排除水患。他们的失败和禹的成功,是自然规律的原因造成的。由于天体的运动,地球上的冷热旱涝都是有规律的、有周期的。尧舜时,正赶上几千年不遇的全球性的大洪水,水势浩大。共工和鲧受命治水于初、中期,山洪一拨比一拨猛烈,再加上海水倒灌,平原一片汪洋,“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在这种情况下,挖沟排水恐怕是来不及的,当务之急是修筑堤坝、防止人类聚居区被淹,或者是建造避难之所。这就是共工和鲧“壅防百川,堕高堙庳”和筑城治水的原因。
共工治水多长时间没有记载,鲧治水就用了九年。两者加起来,洪水已经肆虐了近二十年了,没有不散的宴席,恐怕它也应该歇歇气儿了。也就是说,到了大禹接任治水时,洪水高峰期应该已经过去了,海水也回流了。摆在他面前的,是遍布的堰塞湖和沼泽泥泞。也只有到这时,大禹才有可能通积石、开龙门,疏浚九河,陂坝九泽,治理九原,“疏川导滞、钟水丰物”,最后完成了治水大业。
鲧禹治水成败的原因,也在神话中有充分反映。《山海经?海内经》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意思是说,鲧没有得到天帝的允许,就把息壤偷来堙塞洪水,违背了天意,因此失败被诛;而禹则运气大好,在天帝的授意下,合法地使用息壤搞定了九州。
本文参考资料前20部书:《山海经》《史记》作者(汉)司马迁《诗经》《尚书》《楚辞》作者(战国)屈原《淮南子》(西汉)
《庄子》作者(战国)庄周《吕氏春秋》(秦)
《孟子》作者(战国)孟轲《左传》作者(春秋)左丘明《国语》《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作者(东汉)赵晔《水经注》(北魏)作者郦道元《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作者徐旭生《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袁珂编撰《古史辩》《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编撰《古代社会》作者(美)摩尔根《吕思勉读史札记》作者吕思勉《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论》作者田昌五《苗族简史》主编李廷贵《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主编李学勤副主编孟世凯
什方子2012年3月修改完毕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无尽的昏迷过后,时宇猛地从床上起身。
他大口的呼吸起新鲜的空气,胸口一颤一颤。
迷茫、不解,各种情绪涌上心头。
这是哪?
随后,时宇下意识观察四周,然后更茫然了。
一个单人宿舍?
就算他成功得到救援,现在也应该在病房才对。
还有自己的身体……怎么会一点伤也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