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此刻还攻什么城,直接跟上溃散的宋军,挥起了砍刀。
所幸大宋淮河附近的守军支援,而且金人不知底细也不敢追得太厉害,李显忠与邵宏渊二部的逃兵终于在淮河一线站住了阵脚。后世史书对于此次战役,总结成了十四个字:“宋军全线崩溃,军资器械丧失殆尽。”
至此,宋金两国又以淮河为界,陷入对峙。
而临安朝廷面对‘宿州大败’自然是大为震惊。高宗张浚两人打死也想不明白,大宋朝二十万军队,还有宿州城防牢固,怎么就会莫名其妙的败了?当然,此刻失败已成定局,接下来应该考虑的是,怎么办?
张浚自然是建议,重振兵力,以图再战。
但是‘议和派’还在呢,他们一直在等机会,伺机反扑张浚。
此刻‘宿州大败’于金人,宋军死伤不计其数,正是‘议和派’反扑的好机会。一直郁闷蛰伏的汤思退,第一个便跳了出来,作出拼死力谏的姿态:
“陛下,金人只是先头部队,就将我大宋二十万主力打得溃不成军,此刻绝不应该再提‘反攻’以激怒金人。臣以为,应该大力调兵,守住淮河一线。同时,罢免北伐的罪魁祸首张浚,以向金人展示诚意,并伺机‘议和’!”
“呃,这个……”高宗一脸犹豫。
而万俟卨、张俊等‘议和派’,却是齐声跪了一地,“臣等附议!”
“唉……”高宗叹了口气,“容朕考虑考虑。”
朝会不欢而散,议和派仿佛打了胜仗,主战派却跌落谷底。唯有高宗一脸犹豫,是‘战’是‘和’,需要他来拿个主意。
七月初七本来是个好日子,宋人今年却是没了赏灯的兴致。
听闻朝会结果后,百姓中那些往日激进的‘愤青’们,此刻连声音都小了许多。原来,咱们宋人真的干不过金人啊。就算对方死了皇帝,就算对方局势不稳,就算对方兵力比咱们少,咱们还是打不过。
民间的声音,自然也会传入皇帝的耳朵。
眼见素来仇视金人的百姓,竟然也都沉默了。高宗便没理由再死撑继续出兵了。毕竟,如果再来一次‘宿州之败’的话,大宋恐怕就没有士兵‘守国’了。是以次日早会,高宗刚一坐上龙椅,便宣布道:
“罢张浚枢密使一职,权张俊代之。诏汤思退,择员赴金‘议和’。”
“臣等遵旨。”汤思退两人,喜上眉梢。
接下来高宗继续又罢免了主战派的张焘、辛次膺和王十朋等人。张浚一党溃败,议和派则重新得势。
汤思退便紧锣密鼓的安排‘议和’之事。
随后挑选出‘淮西安抚使干办公事’卢仲贤,前往金军大营议和。八月份左右,卢仲贤带回了议和条件:高宗与金帝改为叔侄关系,宋朝归还备战的海、泗、唐、邓四州,归还降宋的金人,补纳绍兴末年以来的岁币。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条:高宗自降‘罪己诏’!
高宗顿时感觉:压力好大。
而同时,临安朝野上下,也再次陷入了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