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二年的冬日,比往年更温暖一些。
但自入十二月以来,整个朝堂气氛却是严寒不少。
十二月初七,常朝之日,皇帝杨昭口吐鲜血,当众晕厥,朝臣无不心惊。
十二月十四,皇帝杨昭,召集守卫关中要地的右武卫大将军,安候张须陀入宫见驾,同召京中大奖如秦琼、程咬金等人入宫。
十二月十五,含萧瑀在内,六十四位皇亲国戚入宫见驾。
十二月十九,太子杨倓得诏,率东宫属官,高士廉、长孙无忌、李世民等二十七人入宫,以为召见。
同日间,皇帝杨昭宣昭,以房玄龄为太子少傅,杜如晦为太子少保。
十二月二十一日,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十七位重臣,另有太子杨倓,得皇宫之令,紧急入宫。
大兴殿。
杨昭躺在床榻上,努力集中精神,想要看清每一个臣子的脸庞。
十一月之后,他就已经昏多醒少。
是以,绝大部分事情,都让太子杨倓决断,但有犹豫不决之事,以问房、杜,以及东宫幕僚。
一个半月的时间,皇太子杨倓处置之下,以房玄龄等人悉心咨询,各项事宜按部就班进行,大隋天下,亦无大之问题。
而在秘密之处,杨昭也将王商手持之绣衣卫,秘密交到了长子杨倓手中。
大隋革新,即维护好革新之治,于明面上的斗争是一方面,还有背地里的斗争。
相比较而言,背地里的斗争,更为凶险。故而,于内部世家门阀之监督,包括地方官吏之检查,显得非常重要。
如大明初期,正以锦衣卫,才安定天下。大隋时下,亦需如此,才能牢牢把握好地方和中央。
其之职能,随着皇权之集中,朝堂权力之均衡,终有一日,会主动退出历史舞台。
心中思绪万千,头脑昏沉无比。
在此期间,身体传来的疲惫,让之数度想要闭上眼,但皆为杨昭以极大的意志力制止。
他非常清楚,这一闭眼,可能是真的永远醒不来了。
而过去数月间,没日没夜的疼痛,到此时,已然有些麻木。
“太子,铜镜拿来!”
杨昭声音沙哑,他同样知道,数月来,个人身体浮肿,就是脸颊也肿胀无比,但还是想看看自己的脸,记住个人模样。
正是这具身体,给了他重活十多年的机会。他于之回报,则是于大隋制度之变革,于大隋传承之助力。
他无悔!
“父皇!”
杨倓双手拿着铜镜,来到杨昭面前,举起道。
杨昭认真端详了下自己的面容,即是以三十三岁之年纪,这一年间,头发竟然白了一半。
他轻轻眨了眨眼,杨倓受意,随之将铜镜拿着退下。
杨昭这才将目光重新放在下方躬身的臣子身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