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战局僵持之时,耶律大石与漠北诸部、高昌回鹘达成协议。
漠北诸部承诺耶律大石在世之时绝不侵占可敦城以南以西的辽土,包括可敦城在内。
漠北十八部按照人口与实力,向耶律大石借兵,多则上千,少则上百,共得控弦战士一万二千余众。
耶律大石承诺不会在借道之时趁机发难,高昌回鹘则同意耶律大石借道征伐西域,并赠送了一批粮食与战马。
七月初,耶律大石以八千精骑留守可敦城,自己则率二万五千左右精骑借道西进,开始了征讨西域诸国的漫漫征途。
随着耶律大石远征西域,辽国的影响力开始消亡,漠北诸部为了草原与人口,开始陷入了混乱之中。
赵桓依赵佶的意思,到达了韩世忠军中历练,并不顾韩世忠与姚平仲的劝阻,随大军一起到达了沈州城下。
秉持赵佶多看多问多想的叮嘱,赵桓并未干涉韩世忠与姚平仲的任何战时决定,只是在有疑惑时虚心求教,这让韩姚二人放下心来,军中对这个温文谦逊的皇长子印象不错。
而对于赵桓来说,军中的生涯无疑对他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士卒们严明的军纪,刻苦的训练,苦中作乐的乐观,都让他感慨不已。
然而,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亲自观战了宋军攻城时的战斗场景,看着那些鲜活的生命如下饺子一样从城头坠落,让他心旌摇动,心神失守。
脸色苍白的赵桓回到营中,一个人沉默思索了半天后,提笔给赵佶写了一封长信。
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打仗会死伤很多将士,会给许多家庭带来灭顶的灾难。打仗耗费巨大,会耗空国库,让朝廷财力紧张。
而且这一战,宋朝并无正当的理由与借口,就如强盗一般,是非正义的。
这封洋洋洒洒千余言的长信,透露的都是赵桓的厌战情绪。
是的,赵桓从骨子里讨厌战争,他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国争端。
尤其是在见识过完颜宗弼率领三千合扎猛安军与宋军重步军一场惨烈无比的战斗后,他又上疏奏请赵佶息兵,与金国议和。
“金人如虎狼,不可与之战。可以昔日输辽之岁币转赠于金,或可求和平。”这两句话,让赵佶的心彻底凉了下去。
“明知金人是虎狼,还想着割肉伺虎便能免祸?真正胆怯至极,愚蠢至极。”赵佶冷哼了一声,脸色阴沉的可怕。
何执中见赵佶的神色,小声劝道:“定王自幼熟读圣贤书,宅心仁厚,虽说性子弱了些,但定王的这种想法,朝廷上下只怕也不在少数。”
赵佶自然知道朝廷之中有不少人也有这种想法,只是自己威望暂时足以压制住这些声音罢了。
而赵佶的愤怒失望与忧虑也正缘于此。
若是赵桓上位,那么这种思想便会成为决定性的主流声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历史又将回归本来,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将成为笑话。
赵佶叹了口气,说道:“若无强大的外患,这种想法倒没有什么。不要忘了,当年的澶渊之盟是无数将士拿命换来的,没有强大到与辽国相当的军队,辽国会同意和议?以斗争求和平,才是真和平。拿财物去求和平,只会让对方更贪婪。”
“可惜他不懂。罢了,让他回京吧!”赵佶站起身,丢下一句话径自走了。
何执中与宗泽看着赵佶落寞萧索的背影,知道皇帝这一次怕是真正失望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