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八一中文网

新八一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大清兴衰录 > 第33章 清军内讧

底色 字色 字号

大清兴衰录:第33章 清军内讧(2/2)


    但是,要知道,施琅常年在福建混,他是不太可能搞出一个哗众取宠的意见的。

    事实上,这次的真理确实掌握在施琅手中。

    吃过两次亏的施琅,对台湾地区的气候学达到了专家级的水平。我相信如果在当时评选中科院院士,施琅同志必定能以气象学方面的造诣成功当选。

    诚然冬天没有台风,问题是,除了讲究气候,海战还有个重要地方也需要考虑:阵型。

    冬天的东北风十分强烈,是基本上保持不了阵型的。当年征讨台湾,全是吃了冬天北风的亏,再也不能沿袭旧路。而夏天的风就没这方面的烦恼:南风很柔和,舟船不会被风吹散,将士无晕船之苦,有利进攻。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是,施琅认为,守台必守澎湖,刘国轩必定会在澎湖部下全部主力,攻破澎湖,台湾则不战而下!

    至于台风问题,在熟悉气象学的施琅看来,完全不是问题。

    虽然缺少气象卫星,但是在和老天斗了这么久,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沿海人民虽然无法预测一个月,但是对于几天之后的风力变化,还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的。因此在施琅看来,台风完全不是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

    李光地虽然不是太理解姚启圣和施琅讲的气象学道理,但是李光地判断,施琅的经验绝对要比姚启圣丰富。所以李光地果断站在了施琅这一边!

    领导就是有水平!

    施琅有了李光地的支援,也没有改变局势。因为与李光地一起来的特派员宁海将军喇哈达,支持姚启圣。

    在喇哈达看来,姚启圣是自己人。虽然姚启圣和自己满汉有别,但是和施琅李光地相比,姚启圣那也是汉军旗人,和自己好歹还算是一个系统的。

    这倒好,先是两人争执,后来派了调解人,一人支持一个。事情还是没有解决。

    不仅如此,这个事情闹到了朝廷上,结果在朝廷上竟然也形成了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这样拖了几个月,一直拖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

    这下施琅坐不住了,这夏天到了,按照自己的计划,本来正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啊!

    因此施琅让康熙尽快拿出决策(其实就是赶紧让自己出兵)。没办法,康熙只能再次派

    喇哈达过来了解情况。

    喇哈达自然是向着姚总督说话,施琅算是被坑了。

    这个世界上,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

    施琅,其实你完全不必沮丧,很快你就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拿到专征权。

    就在形势有利于姚启圣的时候,也许是立功心切,也许是年老发昏,总之就是,姚启圣出了个昏招。

    [八一中文网 请记住www.81new.com 手机版访问 m.81new.com 绿色无弹窗]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