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同搏:第二百零三章 坚守的人(2/2)
“对科研本身来说是一样的。要想避免优秀科技人员大批离开科研一线,都往官僚体系里面挤,就要尊重每个科研人员个体的奋斗和追求,改变不相适应的科研体制。”张智说。
“我还是觉得你强调客观因素强调的太多,但实际上你应该调整你的主观认识。改变科研体制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难道你就只有逃离这一条路可走吗?”
那次,两个人谁也没有说服谁……
“从初出茅庐的高校毕业生,到成长为曙光院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自己的成长道路上离不开王院士如师、如父、如友的引领和教诲。”
“这种引领和教诲让我懂得,科研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基础知识,也不是操作工艺,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还有就是要立志做一些事情去报效国家、报效人民的这种决心。我觉得这种热情和坚持才是做科研最重要的事情。”
张智在网上看到的西城日报这组报道中,杨越在向记者介绍他眼里的王院士时这样说。
杨越的这番话,让张智也想起了他刚到曙光院给王院士当“徒弟”的时候,与王院士深厚的师生之交。
那时,同来的一批大学生,谁不想成为王院士的徒弟。
王院士收他当徒弟的时候,正在领衔进行国家“863”配套项目的研制攻关。
当时王院士对他们说:“希望更多的年轻同志踩在我们的肩膀上,成长得更快、更高,在科技创新这条道路上奋勇前进,成就大我。”
张智正是因为刚一毕业就参与了王院士领衔的这个项目,使得有机会充分展示了他的科研天赋,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后来,张智到海东理工大学读博士,王院士还是他的专家推荐人。那时,王院士对张智学成归来是充满期待的。
张智平生第一次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
这组报道中提到的很多细节,有些就是他和王院士曾经一起经历过的。
可是,今天回想起来,感觉竟与一往那么不同。
他开始无比怀念那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
看着想着,他又回忆起他的几个研究生在实验室里热烈讨论过的一个话题。
说是有几个朋友约着开车出去玩,可是到了目的地后,停车场爆满。
几个人便立刻做出决定,放弃等候,然后就开始在周围转来转去另寻车位。
而他们中的一个人比预定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迟到了半个小时,到了之后闷头就去排队等车位,完全没有其他任何想法。
结果,十几分钟之后,迟到的这个人却第一个有了车位。
先到的那几个人后悔了,说,如果一开始就专注地排队,他们或许也早就把车停好了。
于是,几个研究生又把话题上升到了对人生的感悟。
“多数人走的都是S形人生,而迟到的那个人,走的是直线。”
“走S形,大多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就像每天上下班时在拥堵的马路上不断变线却走得最慢的那辆车。”
“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所以很多人总希望在目之所及的地方找到一条捷径。于是,每一个机会都想尝试,然后又很快认为其他的路径似乎更接近目标。”
“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那些人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兜兜转转的选择上。而那些专注执著的人,在其他人一次次在起点上三心二意的时候,他们却已经离目标越来越近。”
真是这样的道理啊。
张智似乎从中悟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