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之战异乎寻常地迅速结束,损失之小让大周文武百官大感惊讶。许多熟读史书、了解天宝之战的人,本来都抱着看郭宗训笑话的心情看待周军征服大理之战,他们希望大周少年天子受点挫折,以便抑制少年天子的好战之心,他们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大周的发展。
在他们的心目中,执政的理念远远高于国家的利益,他们认为现在朝廷连年开战,即使屡战屡胜,朝廷获得巨大的收益,但是这也是穷兵黩武的不义之举,都是不符合朝廷的利益,毕竟他们并没有在战争中获得晋升,获得最大利益的都是军队。
连年征战,朝廷的军队屡战屡胜,那些粗鄙的武夫加官进爵,这样一来,武夫的地位越来越高,在议事堂会议中占有绝对多数,对朝廷的事务拥有很大的参与权。
虽然这些武将在朝中各个衙门中没有什么职务,但从爵位而言,朝廷的文官是望尘莫及,你说他们不眼红就怪了。
朝廷对外开战,开支的大头都在内务府,朝中各个衙门似乎吃不到什么肉,看到无数的银两花在军队身上,赏赐无数,你说不叫人嫉妒真是假。
如果这些钱花在朝廷各个部门,那好多事情都可以干得很漂亮、很阔气,即使自己不能从中捞一笔,但是也可以获得很好的官声或者待遇,甚至有益于自己的晋升,这样的好事,谁愿意错过呢?
如今朝廷对官员的约束和监督日益加强,贪腐的机会要变得非常隐晦才行,丝毫大意不得,但是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权势,谁不乐意呢?如果朝廷显赫的人都是武夫,那读书人有什么好处呢?
朝中的暗涌,郭宗训当然清楚,不过,对于官员的小心思,郭宗训并在乎,人家想想并不算是错误,只要没有行动,郭宗训就当不知道。现在朝廷运作还是中规中矩的,官场的规则越来越清晰,官员的待遇也逐步提高,相信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没有军权在手,谁也左右不了大局。
接连的胜利,也为出征的将士们带来丰厚的奖赏,也带来他们期待已久的晋爵,向拱成为世袭的秦王,赵匡胤终于封王了。
远在逻些城的赵匡胤接到朝廷钦差大臣送来的封赏诏书,赵匡胤封王了!意气风发的赵匡胤终于知道成为大周王爷是多么风光啊,虽然跟世袭的王爵还有一步之遥,不过,按照皇上的安排,自己还有机会。无论是南下还是西进,只需再来一次伟大的胜利,自己也可以成为大周世袭的王爷,与国同休。
一同封王的还有潘美、董遵诲,这些都是郭宗训安排好的周军第二梯队,如今他们已经在战场上磨炼成才,足以独当一面,捍卫大周的河山。
也许是为了准备以后的战争,郭宗训把崔彦进、杨业、康保裔、魏咸信、李重进儿子、张永德儿子、李继隆、宋元吉全部派到两河都督府,让他们在茫茫大草原上进行严苛的骑兵作战训练,为以后的西征做准备。
拿下大理之后,郭宗训果然信守承诺,没有策划新的军事行动,还让部分军队试行了一系列的退役政策,尝试减少军队人数方法;又让李重进、张永德交换任职,脱离自己管辖了多年的部队,解决所谓‘兵为将所有’的老大难问题,满足朝中官员的期盼。
这些事,郭宗训早就跟张永德、李重进、韩通说过,他们都很乐意执行郭宗训的命令,毕竟郭宗训对他们很好。至于爵位升无可升的问题,郭宗训问过他们,升无可升之后,是否还愿意从军,如果愿意,这就意味着再获得大的功勋也没有官爵晋升了,唯有赏赐,他们都是国中巨富,相信钱多得花不完,估计也不在乎那一点赏赐。
他们都异口同声说愿意继续从军,因此就有了交叉换岗的新安排。
对于这些沙场宿将,郭宗训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准备好新岗位,离开部队之后,他们就到枢密院执政、到皇家军事学堂培训新的军官,利用他们的丰富经验,继续保家卫国。
对于大周来说,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要阻止喀喇汗王朝对于阗国的进攻。本来应付喀喇汗王朝,大周需要更多的精兵才有必胜的把握,毕竟大周面对的可不是一个喀喇汗王朝,很有可能引来南方源源不断的援兵,这可是整个中东地区的力量啊,绝非周军一两个集群可以应付得了。即使周军六个集群都在这里,郭宗训也不嫌多啊。
只是兵多也解决不了问题,后勤补给才是最重要的,从中原到于阗,大约八千里地,敌人从河中到于阗三千里地,这个距离太大了,为了迎接未来的战争,郭宗训决定加大西部通道和基地的建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