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已然平定了游牧边疆的袭扰,当然了偶尔还会有新的草原势力出现,只不过三大都护府都拥有两三万的骑兵,再配合着天网的情报,很多的势力尚未崛起就已经被镇压。
当然了赵与芮考虑过这些都护府的实力,绝对不能超过临安禁军的一半,大部分的兵力都囤积在临安的禁军当中,这是因为地方的部队太强会导致朝廷的失去控制。
大唐中期和后期已经无数次证明过这件事了。
陆地上的扩张已经十分的困难了,因此大宋才会把更多的目光投放到了海外。
曹弈、孟溪这些新锐的年轻将领倒是没有多少对于海洋的偏见,当他们接收到赵与芮的邀请之时,欣然的同意了成为远洋航行的探险家。
远洋的航行同样的让人血脉喷张,未知,有时候是恐惧,有时候则是更多的乐趣。
人畏惧冒险,但冒险又是最有趣的事情。
大宋的重心已经从陆路转移到了海洋之上,这也是为了解决国内逐渐饱和的市场。
宋军的远洋舰队已经初具规模,现在的帆船虽然不说有多么先进,但是在大宋海量钱财和资源的供给再加上赵与芮的奇思妙想之下,实力逐步提升,已经隐隐的强过当年的卡拉维尔大帆船。
大宋的航海方向起初还是顺着海岸线朝着西海的地区前行,同时寻找到一些国度,秉承着友善的理念,让他们成为了大宋的朝贡国,不同意的当然是以物理的方式以德服人。
当然这不是那种为了彰显国威的朝贡,那种朝贡只吃亏而不占便宜。
大宋的朝贡则是忽悠他们会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将大宋生产的布匹、丝绸、茶叶、瓷器等等产品贩卖给当地的居民。
当然了这个价格当中肯定是要包含运输费用的,至于运输费用多少那就是大宋来规定了,毕竟这么远距离的运输还是非常贵的。
不过这些国度并不是完全的吃亏,毕竟大宋的船队运送而来的东西还是比一些商人便宜了很多的。
大宋在海外不断的寻找新的市场,并且寻找一些矿产的产出地。
赵与芮依据前世的一些经验和模糊的记忆,寻找到了不少的金银矿产地,从而为大宋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淳祐七年,大宋在顺风顺水中发展,剩下的三大汗国不满之下悍然选择了联合夺回原本的领地。
赵与芮聚集精兵猛将会同三大都护府联合进攻一举击溃了三大汗国的主力部队,并且帮助安西都护府继续向西扩张,彻底打垮了大蒙古国复兴的希望。
次年,改元景定,景定元年,赵与莒病情加深。
赵与莒早已积劳成疾,他不是亲王,可以没事歇一歇,朝臣们过于贤能带给帝王的一个很大的压力就是要无时无刻不操劳国事。
这就导致了身体积劳成疾,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可没有那么的完善,是故赵与莒无奈的病倒了。
更有甚者,众所周知,大宋一直以来就比较缺少子嗣的传承,当年的宋宁宗也好,现在的赵与莒也好,一直都没有生一个孩子。
反倒是赵与芮这边,在战事结束后市场的在家赋闲,倒是多了不少的子嗣。
大宋的局势一时间陷入了一个较为紧张的时期。
但好在赵与莒还是靠着汤药罐子撑了那么几年,让这些不安的情绪给压制了下去。
景定五年,最终撑持不住的赵与莒逝世,史称宋理宗,同时他传手诏将帝位船尾给了赵与芮。
赵与芮实际上对于皇位一直都很无感的,因为赵与芮一直觉得当皇帝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如果不想遗臭万年的话就尽量要当一个贤君,但是当贤君总是很疲累的。
是故赵与芮一直很抵触这件事情,反正现在当亲王已经足够了,不如潇洒悠闲地活的长一些。
可是在此时,赵与莒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再加上自己兄长的恳求,终于是扛不住各方的压力,于是决定接受即位,继承大统。
当然了赵与芮的想法还是有些懒,反正想着自己的儿子马上就长大了,等儿子长大了再继承君位就行了,赵与芮实在是懒得管了。
之前的征战已经彻底的磨光了赵与芮的所有精力,在经历过这波澜壮阔的一生之后,哪怕是再多的风雨也不能在赵与芮的心里荡起丝丝的涟漪。
现在的赵与芮想的就是给自己的文明留下一颗火种,现在的大宋虽然繁荣昌盛,但是表面的繁华之下暗流涌动。
如果停滞不前的话究竟未来的大宋会面临着什么,不言而喻。
因此赵与芮极力的推动远洋航行的发展,同时将更多地人力物力投入到外海的探索当中。
各种各样的产品从海外来到了大宋的境内,更多奇形怪状的丰富物产吸引了更多大宋臣民的注意。
那些探险家们在各自的村庄、城市里的酒肆当中讲述着自己在海外的见闻,有着各种各样的惊险遭遇,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了探险的行列当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