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这十五辆机车都可以用于耕地了,一天耕三四十亩地是没问题的。
赶得上上百个农业人口。
它们算是实验成功了。
至少原始人们是非常开心的。
下面一个问题,联合收割机怎么设计。
马林想起了自己先前见过的玉米脱粒机的设计。
其实跟联合收割机有点像。
秸秆被风车一样的转轮给扫入一个箱子。
箱子里有一些旋转的螺旋线形状的铁片。
螺旋线一旋转起来,就像是它在左右移动,不停的动。
当秸秆被推入这些螺旋线,它们会被螺旋线推到最左侧。
最左侧存在一条履带,上面也带有很多铁片会把秸秆给带着向上前进。
到了履带的尽头它们会受到重力作用被抛下去。
到现在为止,联合收割机的主要功能应该都有办法实现。
下面有个问题。
那就是秸秆要是卡住了仪器怎么办。
是不是有什么办法保证秸秆不被卡住?
如果设备设计的足够精密,各部件的连接都没有缝隙,那么秸秆、草叶绝对不会被卡住。
转动的螺旋线与履带之间怎么连接?
马林的想法是,履带低于螺旋线,使得秸秆不会在两者之间被卡住。
履带在尽头处会不会被卡住?
应该不会。
秸秆进入收割机的肚子后会受到高速转动的金属叶片的重击,谷粒会被打脱落,秸秆被打软、打碎。
后面的通道中会通过风力对谷粒和和秸秆进行分流。
大家需要十几辆联合收割机。
再考虑一下精密度的问题。
联合收割机运行过程中肯定会不断的震动。
按照马林这种设计,最精密的地方其实是前面的螺旋线与履带,它们与金属板之间必须没有缝隙,使得秸秆无法卡进去。
其实马林加工钢材的能力按理说是可以满足要求的。
只是制作的时候需要多花费很多时间。
联合收割机比较重,毕竟要拉着接近两千斤甚至更多的粮食在田地上跑,所以需要履带。
为了让履带的转轴不缠草,所以需要设置碗状垫片保护轴承。
下面可以试着进行生产了。
有了联合收割机之后农业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如果能够有喷农药的机器那会更好。
他们现在的情况是既没有化肥也没有农药。
种子还不高产。
所以只能凭借种植量来生产更多的粮食。
好在今年就有联合收割机可用了。
那么又有一个问题来了。
马林老家的谷子亩产非常高,联合收割机割一趟非常划算。
而这里的谷子亩产这么低,只有马林老家的五分之一,联合收割机割五亩地才跟他老家割一亩地差不多。
划算么?
马林老家联合收割机割一亩的价格接近一百元。
就把一百元当做成本。
这里的一亩地产一百多斤谷子,价值一百元多一点。
减掉成本,用联合收割机完全不划算啊。
这种事要怎么解决?
不知道。
马林知道一种脚蹬的脱粒机,可以在田里把谷穗给割下来,塞进脱粒机脱粒,扛出田地,秸秆丢在田里等待火烧。
在亩产非常低的情况下这是种可行办法。
亩产低的原因是谷子长得矮、穗子小、谷粒瘪。
说不准真的得用人手收割。
但是考虑一下吧,这里与他老家完全不一样。
这里最大的特色是人口稀少,各种资源都特别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