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第三百八十六章 加霜(2/2)
姑父梁鸿信,一生都奉献给了南丘村。南丘村的成长史,就是姑父梁鸿信的奋斗史。
他八岁代表南丘村给日本炮楼送信,替村长和保长应付日本鬼子。
从小跟随父亲建立地方武装,主动联系山区里的八路军进驻南丘村,像小兵张嘎那样为八路军做掩护,给村民站岗放哨。
他13岁参加由地方组织的蓬州县独立大队、民兵基干队和八路军驻蓬州办事处举办的抗日民主高小学校学习。
在土地革命运动中,少年的梁山积极进,思想进步,踊跃参加乡村的各项集体活动,加入了中国青年团,帮助村民参加互助组。
由于过抗日学校有文化基础,农民推举他为互助组组长,村民兵教导员,抗勤秘书。
20岁加入中国**,担任中丘乡人民代表,乡团总支书记,任村民兵政治教员,担任村合作社高级社社长。
随后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为南丘村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5年是兴修水利工程的伟大创举之年,农业生产增收粮食20万斤,改旱地为水浇地千余亩。
他的成绩得到了县级领导的表扬。
从1963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劳模”,出席新州地区劳动模范。
新州日报刊登连载了他的英雄事迹。
1963年9月21日,1964年3月3日和1966年3月26日,《新州日报》分别刊登了《抗洪救灾的战斗永雄梁鸿信》、《梁鸿信——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和《战天渠的英雄事迹》等表扬文章。
1966年4月17日省委召开积极分子表彰大会,蓬州县农业战线出席这次大会共有3人。
梁鸿信就是从农业战线山选拔出来的三人之一。
做出成绩的优秀干部——农业战线的梁鸿信,代表新州地区在大会发了言。
他带领南丘人民,先后建成了东西中三座大桥,修筑了三座东西中小型水库,为各生产队规划修建了六口大口井,实现了每个生产队一个大口井的目标。
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他邀请新州市蓬州县水利专家,分别在村南和村西山坡,钻出了两眼深水井,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管。
从此,村民们告别了建村以来,传统的用辘轳头提水吃的历史。
而且引水山,把山岗坡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层层梯田,把光秃的荒山变成了铺满绿坡的金山银山花果山。
南丘村和他本人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先进村模范村和先进个人模范个人。
在运动中他受到了冲击,在下台的十多年里,他仍然不忘本心,刻苦磨练自己,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1978年蓬州县在石脑大坝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会县领导为他平反昭雪,恢复职务,并安排他在大会发言。
从此,43岁的他,又开始了忘我工作。
他不贪不占,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歪门邪道,他不干,光明正大,廉洁奉公,深得老百姓的拥护。
他台伊始,首先重修了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水利设施和山场梯田,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栽了电杆,通了电,农业生产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又一次成为省市县先进村模范村。
30多年来,南丘村又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南丘村百姓带来了更多福祉,党和人民给了他更多的荣誉。
在梁鸿信带领下,全村3600多亩荒山和梯田,又重新披了绿装,栽种苹果、柿子、核桃和大枣树等多达26000多株,村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几多元提高到3300多块钱。
他多方筹资规划建设了乡村新民居,彻底改变了山区村民居住环境;硬化村级道路26500平方米,既可以做健步路,又方便了群众出行。
他通过各种方式,投资130万元新建了两座三层高级别酒店,实现了集体增收,为农民增收增加新渠道。
通过入股分红、养猪、养蜂、项目用工等形式,解决了南丘村21户67人家庭贫困问题。他的事迹多次在省市电视台播出并接受专访。
他特别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投资10多万元,新建了党员活动室,配备了整套的新桌椅板凳,改善了党员学习环境,打造了蓬州县党员示范基地。
这样一位亲人走了,朱友康不敢怠慢,第一时间快速回到了南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