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李淳风卜卦,女主兴。
民间传言: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长安也曾因此一片风声鹤唳,就怕这可怕的谶言一不小心就落到自己头上了,然后不但自己没命了说不定还要连累亲眷。
武德九年,应国公武士彟之次女武二娘子生于长安;贞观十二年武二娘子被召入宫,封为才人。
从武二娘子出生时始,她的母亲杨氏就听过无数的传言,战战兢兢的护着武二娘子才长到十几岁。从小武二娘子就是自己有主意的,这一次进宫也有她的想法。
进宫前夕杨氏带着武二娘子回了一趟弘农,杨氏的婶娘杨太夫人拉着武二娘子的手嘘寒问暖,好似很是喜欢这个孙辈的姑娘;杨氏想说什么,几次欲言又止。
杨太夫人唤人带武二娘子下去和姑娘们玩,才携着杨氏进到内室:“大娘啊,你家二娘子,是个有福的,以后定是贵不可言的。”
“婶娘,当年那个算命的也是这样说的,只是我实在是担心啊!”杨氏攥着手担忧的道。
“等到你家二娘进宫后,我们杨家也会帮着她的。”杨太夫人轻轻拍了拍杨氏的手说。
“只是一入深宫,以后的日子可就不由自主了。陛下若能宠爱二娘,那自然是好,可万一······要是二娘不得宠,岂不是一生就只能在那深宫后院中蹉跎了。”杨氏一想到这种种可能性,就焦心不已,“更何况,当年二娘刚出生时那个算命的说的话;有没有福我不知道,但是如果这样的话被有心人听到了,恐怕二娘要性命不保了。”
杨太夫人却若有所思的摇摇头:“若二娘是天命所归的凤命,那你送她入宫可就没有错。如今长孙皇后薨逝已经两年了,后宫不可一日无主,陛下也一定会择贤立后;二娘的出身虽然不算高,但若她进宫后能独得盛宠诞下皇嗣,那也不是不可能的。况且二娘美艳聪颖,不进宫也是可惜了。”
看见杨氏神色依然很是犹豫,杨太夫人继续说道:“而且二娘是个孝顺的孩子,可也有你和你家另外两个姑娘的缘故。二娘啊,她是有自己的造化。”
“都是我不好,才让二娘,才让二娘这样。”杨氏自责不已,低着头很是难受。
杨太夫人拉着杨氏让她坐下,然后用绢帕轻轻为她拭泪:“我也是一大把年纪了,本来有些事情也不该是我来与你说的,只是你既然来到我这儿了,我便与你提提。俗话说,福祸相依,现在谁又知道这究竟是福是祸?二娘不但是武氏的姑娘,也是杨氏的外孙女;她若能在宫中出人头地,那是武氏的荣耀,也是我们弘农杨氏一族的荣耀。你的四妹妹梦霏,她在宫里,不管怎么样都会帮着二娘的。”
听婶娘提起她已多年未得再见的四妹杨梦霏,杨氏原本稍稍放下的心又猛然提起来了:“婶娘,这怎能让四妹······何况四妹的身份,她恐怕都自顾不暇了。”不过恐怕她最怕的还是让自家二娘和杨梦霏关系太密,反而惹了嫌。
“你的顾虑我明白,但是深宫之中的女子或是功勋之后或是高门贵女;二娘进宫已是既定的事实,你也该为她在宫中的日子多谋算一二。”杨太夫人敛起了笑容,略有些不咸不淡的说道。
“婶娘说的是,侄女儿明白了。我会让二娘在宫中,多多听四妹妹的话。”杨氏沉吟半晌,才接上刚才的话说道。
杨太夫人满意的点点头,这时一个女侍匆匆进来禀报:“清河崔氏的太夫人派人给太夫人送东西来了,崔氏的人还在外面,说崔太夫人还令他带重要的东西要亲手交给太夫人。”
见了清河崔氏的人来了,杨氏便向杨太夫人告退,心中却不禁有些疑惑。弘农杨氏和清河崔氏其实并没有太密切的关系,而且她也从未听说过她婶娘和那清河崔氏的太夫人有什么私交;怎么清河崔氏的太夫人就特意让人来给婶娘送东西?真是奇怪!
大世族里从来都不缺秘密,表面上的勾心斗角工于心计,隐藏起来的是那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家族利益。
清河崔氏派来的人交给了杨太夫人一封信,信上只有两个字:谶言。
“你家太夫人可还有说什么吗?”杨太夫人望着那两个字微微愣了下,就抬头问那姑姑;她矮身说道:“听闻武氏的姑娘入宫,我家太夫人也很是为您欢喜;这谶言二字,是我家太夫人送给您的,也希望这两个字能传到您的四姑娘耳中,她一听便知了。”
“我的姑娘还在宫中呢,我若做了,她又怎么办?”杨太夫人皱起了眉。
“杨四娘子至少还活着,我家大姑娘却是没了。”那姑姑低声说道,“若是从前,我家太夫人是万万不会涉身于此,只是今时已不同往日了。”
确实是今时不同往日了,只是这谶言一事,难保不是清河崔氏在推波助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