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我正在给大家讲解研究到的资料。如下:
即便保护的力度在逐渐加强,不可否认的是,洞窟正在逐渐老去。存世千年的壁画,已经难以招架哪怕是飞沙粉尘之轻。
石窟位于三危山和鸣沙山的交接处,开凿于石质疏松的砾岩之上,三面被沙漠和戈壁荒滩环绕,受蒙古高压影响,它所在的大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频繁,年降水量40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4300多毫米,属极干旱内陆荒漠气候。
远望石窟,可以清晰看到三危山脉一侧是布满砾石的砾质戈壁带;鸣沙山一侧则是高达数十米不等的连绵沙山,一直延伸到华夏国第三大沙漠——库姆塔格沙漠的腹地。
身处其间,石窟饱受风沙之蚀。
研究表明,风沙是石窟壁画长久保存的头号天敌,沙尘暴造成的风蚀、粉尘和积沙等极易造成壁画脱落、彩塑受损、崖体坍塌等病害。
地处沙漠腹地的大西北壁画研究院,每年春季是当地沙尘暴高发季节。气象部门数据显示,近三年以来该地区累计出现沙尘暴13次,为近3年之最。而特大沙尘暴更是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据当地气象局数据统计,沙尘中的微小石状颗粒有8成以上是肉眼难以分辨的0.05~0.005mm大小的棱角状、次棱角状的坚硬石英、长石,在风力作用下会冲入洞窟,对壁画进行撞击、打磨,嵌入壁画缝隙,会使壁画起皮开裂,褪色甚至脱落。
频繁的沙尘暴对石窟的影响十分明显。除了对窟内壁画的损害,窟外表岩体虽经后期加固,但连年风沙吹刮,厚达1-2厘米的部分墙体又开裂脱落,露出原始斑驳残损的墙体。
有数据显示,石窟的年降尘量每平方公里可达365.4吨。粉尘的沉积,会对壁画进行挤压,使之脱落,这也是壁画残损脱落的主要诱因之一。
此外,洞窟积沙对窟内文物的损害也很大,积沙增多会使降水饱和、难以蒸发,雨季来临时积水渗进洞窟内会直接危害壁画和泥塑,使壁画酥碱、鼓胀,甚至脱落。
除却自然的损害,人为破坏也对石窟壁画产生不可逆的影响。而游客参观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会加速壁画剥蚀。
自石窟申遗成功后,旅游价值提升,游客量也随之大增。目前,旅游旺季日接待游客量在6000人次以上,近两年的年游客量均超过70万人次。
研究院研究发现,进入洞窟观看壁画,有限的空间内二氧化碳和人身上所带的湿气会迅速增多,这将加快壁画的氧化剥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