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功夫的这种以心行气的特殊发力方式,就造就了其特殊的技击方式,就是不必花费自身能量去与对手打来的劲力硬顶,而是用“通”的功夫吞入并传簇对手能量,与自身能量阴阳转换合一,为我所用。能吞能打,能吐能呐,无论对手什么样的劲力都能够被我接受,所以才有了形意拳的硬打硬进无遮拦和太极拳的应者立仆。
涨筋腾膜,就意味着真气已经达于骨髓皮毛,筋骨含力,真气鼓荡,就已经是一种状态了。在这种状态下,周身就是一个能量运行体,身体时刻在与外界宇宙之间进行着能量的阴阳转换,皮毛之下任何一个部位都有能量传簇,都能够与外界进行能量的阴阳转换,即所谓周身处处有手眼,周身处处是丹田。此时身体已经习练出意,即拳意,在这种意的状态下,人体根本就不用大脑指挥,皮毛之间传簇的能量自己就会与对手打来的外力进行阴阳转换,整个身体就是一架能够自动理解与处理外力的机器,这就是懂劲的根基。
不涨筋,则内不坚,筋骨无力,无法腾膜;不腾膜,则外不固,内外不合,筋骨之力无法外泄,对手之力无法内引。涨筋腾膜,则力存于骨骼之间皮毛之下,心意一动力即发出,根本看不出外形动作,不需要蓄发能量和力量的空间距离,无形无式-------大家看看,内家功夫到底是什么,内家拳的外形套路动作有没有技击作用?
内家功夫的本质,就是一种无形无式的以心行气发力,就是涨筋腾膜,真气鼓荡,能量周身传簇!
而用外形动作去解释说明内家拳的所谓技击“技法”的,是何等的悲哀!
第三个概念:中道,就是心以及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传簇通道,位于人体任督二脉的中线上。
《易筋经》中描述的守中道为: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
胸腹之间就是中宫土的位置,即心脏。心脏乃存先天一气之地,在内家功夫中就是用心脏的能量控制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守中道就是感觉并强大心力,以便让心力去控制身体。内家功夫中所谓的内功,就是指的心法,就是守中道。
首先第一步要把中道找出来。找出来的意思不是找心脏的位置,而是找到能够被身体感知的“元气”,即心脏的能量。第二步就要让心脏中的“元气”运行并强大起来。
《易筋经》中找中道的方法就是“守”,守的方法就是“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这个守的方法就是用身体的各种感官器官去静静地、仔细地感觉体会。
《易筋经》中运行元气并强大元气的方法有二个,一个是揉,一个是利用十二式的外形动作去引导元气运行。这种方法是与内家功夫习练以心行气的方法不同的,因为《易筋经》追求的是内外坚固,虽然达到内外坚固的程度就能够技击,但需要的时间很漫长,要终其一生去习练,所以在《易筋经》之中是故意隐瞒了练拳的方法。而内家功夫习练以心行气的方法就是以外练内,就如形意拳先用肌肉紧张发力打明劲一样,达到外三合的程度时就能够将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和以心行气心意抽合习练出来。形意拳这种习练方法,如果习练方法正确,至少也要三年时间才能够习练出心意抽合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