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551:第344章 有条不紊(2/2)
对他们来说也是破天荒头一遭。
对面的人纷纷逃窜,宁思忠竖起了手掌,下令停步。
没有必要追击。
做到现在这种地步已经是完全遵守了总务司和仪卫司下达的军令。
没必要再多杀人。
宁思忠有些奇特的感觉。
身为队官,他在队前也是以手中柳叶刀砍杀了好几个人。
在几个月前,宁思忠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户壮丁。
打过架,也就是宗族械斗。
没经官,一般乡人打架,都是会找宗族长者说和,进了官府就是小事变大事,弄不好要倾家荡产。
没有深仇大恨,不至如此。
就算真的有抹不开的仇恨,若同姓人就老死不相往来。
和外姓人的争斗,特别是水源,地块之类的事,那就会升级为宗族械斗,还是很难由官府来判定。
打死了人,宗族凑钱安抚家小,在族地里埋了,不报官。
继续接着打。
只有双方死的人多了,由有声望的官绅调解。
双方各让一步,这种械斗才会停下来。
湖广到浙江,福建,两广,大宗族有过万人甚至几万人的都很多。
南方经历的大规模战乱少,宗族比北方大和抱团,打起械斗来几万人十几万人的规模都有。
戚继光在义乌征兵就是因为看到当地人械斗,民风彪悍,死了多少人浑若无事,这个山东人才感觉浙江人也不象想象中那样文弱,这才决定就在义乌招募新兵。
湖广地方的民风比起浙江还要彪悍几分。
宗族间械斗死人都是常有的事情,和苗人,僮人,土人打群架也是常有的事。
但宁思忠是万万没有想到。
自己有一天会带着部下冷静的砍杀着这些活人。
这些人刚刚还在叫喊,笑骂,有呼吸和生机,现在已经流了满地的血,躺在地上没有了动静,就这么死了。
但宁思忠没有什么负面的情绪,比如惶恐,畏惧,害怕,或是内疚。
他有一种感觉。
在王府受训时受到的条件反射,洗漱,列队,排队吃饭,报名等等。
这些东西象是一种蛊,已经下在了宁思忠等人的体内。
再三强调的服从军令,一切听从指挥,也是烙在了骨子里。
并不是毫无想法。
只是很多想法就是跟着王府的决断来做出判断。
既然要护卫粮商,信守承诺,当威胁来时,就用手中钢刀斩断。
这样有什么错?
宁思忠只觉得内心一片平静。
这种变化其实在外人看来相当可怕,但最少宁思忠自己不觉得。
他身边的十一个同伴也不觉得。
这就足够了。
“静坐等候官府来人。”宁思忠下了最后一条军令。
取下自己的铁盔,拿下铁面具,去掉铁手套。
这些东西都是王府配发的。
也正是这些东西给了亲军将士们无比的底气。
各人去掉这些装具时,发现都是染了血。
但所有人心态还是相当平和,甚至脸上和头发上溅的血也是只当无事。
各人盘腿坐着,心态平和,一切有条不紊。
十二人坐在地上,四周是尸体和还在流淌的鲜血。
但给人的感觉居然是镇静而和谐。
喜欢大明1551请()大明1551。